門縫里看人的歇后語是什么
歇后語:門縫里瞅人——把人看扁了。解釋:從門縫里看人,因為受范圍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人只是既窄又扁的一條,并不能看到全身。寓意:瞧不起人;小看;低估別人。引用:1、劉紹棠 《青枝綠葉》三:“ 滿囤笑著說:‘你真把我看扁啦!五畝棉花再整治不了,那真對不起每天三頓飽啦?!?、《人民日報》1982.3.16:“如果出一點問題,就一下子把人看扁了,甚至落井下石,以后誰還敢闖、敢干?”擴展資料同類歇后語:1、門縫里看大街——眼光狹窄。解釋:從門縫看外面的街道,只是一塊的距離,不能全面了解市場的規(guī)模。2、隔門縫瞧諸葛亮——瞧扁了英雄。解釋:即便是睿智如諸葛亮的人物,從門縫處望去,也不過是一條人影,看不出全貌。3、隔著門縫瞧呂洞賓——把神仙看扁了;小看仙人;小看賢人。解釋:從縫隙中看到的仙人也是普通人,沒有了解呂洞賓真正的才能和智慧。
歇后語門縫里看人的下一句是什么
門縫里看人?—— 把人看扁了。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lǐng)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shù)。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擴展資料歷史由來:最早出現(xiàn)“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經(jīng)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xiàn)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币馑季褪钦f,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辭海》: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歇后語
歇后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是什么原理,是錯誤的的么?
從門縫里看人”,這句俗話非常傳神地刻畫出被看者和看人者的形象來,挺耐人尋味。門縫很窄,“從門縫里看人”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短,不知其長。這樣看人,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往往把人看小了、看矮了、看癟了、看走樣了。有的人之所以愛“從門縫里看人”,一是心眼小,不容人。對別人的優(yōu)點視而不見,對別人的成績充耳不聞,故意挑剔別人,貶損別人,說明自己的心胸狹窄,更嚴重的,恐怕還是心理陰暗。二是有私心,不服人。有些人喜歡貶人踩人,向人“潑臟水”,無非是為了抬高自己。說白了,就是損人利己。三是有成見,不饒人。有些人喜歡對別人說三道四,橫挑鼻子豎挑眼,是因為別人或許有意無意冒犯過他,便以怨相報,跟人家過不去。無論哪種情況,“從門縫里看人”都是不地道的。你在“門縫里”看人家,同時也在別人心目中留下了自己矮小的、猥瑣的、扭曲的投影,這個投影是很讓人瞧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