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安全管理規(guī)范
第一條? 目的
為減少硝酸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等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硝酸泄漏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毀、污染環(huán)境等事故,特制定本管理規(guī)范。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規(guī)范適用于硝酸的儲存、生產使用和應急管理等環(huán)節(jié)的安全管理。
第三條? 部門及相關人員職責
(一)安全管理部門職責
1、負責對?;返纳a、儲存、使用過程及現(xiàn)場的安全設施、應急器材進行綜合監(jiān)督、檢查。每季度至少針對危化品組織一次專項檢查;分廠安全員每天不少于一次日常巡查。
2、負責對公司危險化學品的登記工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證的辦理工作。
3、負責每月組織不少于一次危險化學品安全教育工作,對危險化學品的理化性質、生產、使用、儲存、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培訓,提高員工危險化學品管理素質。
4、負責廢棄危險化學品處置的監(jiān)督管理工作。
5、負責編制或修訂公司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預案﹑消防應急救援預案,并監(jiān)督其定期演練情況。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培訓及演練;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危化品事故現(xiàn)場處置培訓及演練。
(二)設備管理部門安全職責
1、每月不少于1次對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壓力管道進行檢查。
2、每月對硝酸儲罐、壓力容器壁厚、安全設施、附件使用、維護等情況進行檢測和檢查,并按月上報,做好危險源的常態(tài)化檢測工作。
(三)生產部安全職責
1、負責編制和修訂危險化學品工藝技術規(guī)程,并作好監(jiān)督、檢查執(zhí)行情況,工藝指標必須符合安全生產的要求。
2、編制危化品管理作業(yè)計劃,進行相應的人員、材料配置,并對?;飞a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協(xié)調管理。
(四)分廠、車間安全職責
1、每年擬訂、修訂車間安全技術規(guī)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現(xiàn)場應急處理方案,編制更新車間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方案,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2、對化學品管理崗位和操作崗位,新工人(包括實習、轉崗人員)進行車間級安全教育,并保證教育時間,組織定期安全考核,對未經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參加工作。參加每周的安全活動日,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3、組織本單位每天一次日常檢查和每周一次的安全、防火綜合檢查,落實隱患整改,保證設備、管線、安全裝置、消防設施、消防器材處于良好狀態(tài)。
4、每月組織工人學習工藝操作規(guī)程和安全技術規(guī)程,并經常進行安全生產和防護知識教育,制止各種違章違紀行為。
5、協(xié)助生產部按照規(guī)范回收危險化學憑廢棄物。
第四條? 規(guī)范內容
(一)硝酸?;坊局R
1、理化特性
硝酸是一種強氧化性、腐蝕性的強酸,純品為無色透明發(fā)煙液體,有酸味。常溫下純硝酸溶液無色透明,易溶于水、液氨,微溶于乙醇、甘油。熔點:-41.59℃,沸點: 83℃,相對密度(水=1):1.5,相對密度(空氣=1):2.17,飽和蒸氣壓:4.4kpa(20℃)。
2、對人體的危害
本品侵入人體的途徑主要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其蒸氣有刺激作用,引起粘膜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癥狀。如流淚、咽喉刺激感、嗆咳、并伴有頭痛、頭暈、胸悶等。長期接觸可引起牙齒酸蝕癥,皮膚接觸引起灼傷??诜跛?,引起上消化道劇痛、燒灼傷以至形成潰瘍;嚴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痙攣、腎損害、休克以至窒息等。
3、急救措施
(1)皮膚接觸:立即用水沖洗至少15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若有灼傷,就醫(yī)治療。
(2)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3)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困難時給輸氧,給予2~4%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就醫(yī)。
(4)食入:誤服者立即漱口,給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醫(yī)。
4、預防措施
(1)呼吸系統(tǒng)防護:可能接觸其蒸氣或煙霧時,必須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氣式頭盔,緊急事態(tài)搶救或逃生時,建議佩帶自給式呼吸器。
(2)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3)防護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4)手防護:戴橡皮手套。
(5)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5、消防措施
本品為強氧化劑,遇可燃物著火時,能助長火勢,與易氧化物、硫磺、亞硝酸氫鈉、還原劑、強酸接觸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燃燒分解時,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氣體,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氮氧化物。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佩戴氧氣呼吸器、穿全身防護服,用堿性物質如碳酸氫鈉、碳酸鈉、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撲救。
(二)硝酸儲存環(huán)節(jié)安全管理規(guī)范
1、硝酸具有氧化性,按照乙類液體劃分。防火間距如下:儲量為1~50t,間距為25米,儲量為51~200t間距為30m,儲量為201~1000,間距為40m,儲量1001~5000,防火間距為50m。
2、2個硝酸立式單罐的間距不應小于2m。
3、儲罐大于1000m3儲罐間的防火間距不小于0.6d;儲罐小于1000m3時,防火間距不小于0.75d(d:罐體的直徑)。
4、硝酸儲罐的溫度、壓力、液位、流量等重要工藝指標實施遠程監(jiān)控,完善聯(lián)鎖報警、液位報警等裝置。
5、儀表系統(tǒng)的接地連線,應采用多股銅芯絕緣電線或電纜。
6、各類接地連線中,嚴禁接入開關或熔斷器。
7、室外硝酸罐區(qū)排水設施,排水須設兩條通道,雨水系統(tǒng)和生產污水系統(tǒng)。下水時打開雨水系統(tǒng)的閥門,使之流入雨水系統(tǒng),事故狀態(tài)下打開通往生產污水系統(tǒng)的閥門,經環(huán)保處理合格后外排,正常情況下兩者均處于關閉狀態(tài)。
(三)使用環(huán)節(jié)安全管理規(guī)范
1、硝酸裝置
(1)尾氣煙囪冒黃煙:吸收塔壓力控制低于8.5公斤、循環(huán)水溫度高于35℃、塔頂加水量少于4噸、循環(huán)水壓力小于3公斤、a臺氨蒸發(fā)器無液位。
(2)吸收塔下方的手動閥門,誤開會造成高壓(8.5公斤左右)串低壓,從而造成開工酸槽鼓壞,非本崗位操作人員嚴禁隨意開啟。
2、硝酸磷肥裝置
尾氣煙囪冒黃煙:硝酸加入量過大、尾氣洗滌效果差(噴頭堵塞、洗滌液水量偏小、洗滌液濃度過高、洗滌液溫度過高)、反應溫度偏高(正常在55~60℃)、負壓管道堵塞、窯尾粉塵加入量過大。
3、硝酸裝置停電、停水、停氣:
(1)當?shù)谝话l(fā)現(xiàn)者或巡檢人員發(fā)現(xiàn)硝酸裝置停電時,須立即警告現(xiàn)場的其他人員注意,同時按照規(guī)定的報警內容立即向公司調度和車間負責人匯報。
(2)按緊急停車按鈕切斷氨氣,硝酸鉀中控室關閉液氨速關閥,將去硝酸裝置的液氨截止閥關閉,打開系統(tǒng)回流放空閥,關閉進硝酸界區(qū)的液氨截止閥,鍋爐給水泵、蒸發(fā)水循環(huán)泵、工藝水泵、稀酸泵、閉路循環(huán)泵、冷凝液泵的開關打到手動位置,氨快速切斷閥關閉,氨放空閥打開,氨壓力調節(jié)閥關閉,蒸汽過熱器噴水閥關閉,吸收塔酸出口閥關閉,漂白塔酸出口閥關閉,氨蒸發(fā)器液氨進口閥關閉,機組人工盤車,漂白塔的液位降到15%~20%,關閉氨過熱器蒸汽冷凝液出口閥,關閉氣氨流量調節(jié)閥,關閉吸收塔第40層加水閥,停止向蒸汽透平軸端供密封氣,同時停冷凝液泵,打開蒸汽透平導淋排液。開省煤器預熱閥,保證鍋爐水通過省煤器進行循環(huán)。
(四)員工持證上崗及應知應會規(guī)范
1、涉及到硝酸裝置的崗位人員應具備氧化工藝資格證。
2、各崗位員工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1)熟練掌握本崗位安全操作規(guī)程、工藝流程、重點工藝指標、關鍵危險點及控制措施。
(2)熟練掌握本崗位事故報告程序及應急處置措施。
(3)熟悉本行業(yè)在本崗位發(fā)生的典型事故案例。
(五)應急管理規(guī)范
1、硝酸儲罐泄露一般事故處置:
(1)當?shù)谝话l(fā)現(xiàn)者或巡檢人員發(fā)現(xiàn)硝酸酸槽及附屬管線泄漏時,須立即警告現(xiàn)場的其他人員注意,同時按照規(guī)定的報警內容立即向公司調度和車間負責人匯報。
(2)操作人員在報警后須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泄漏量較小時,可以佩帶防護面罩或穿好耐酸勞保用品,泄漏量較大時,可以佩帶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并穿戴好防護服等勞保用品),進一步查找泄漏部位,落實泄漏情況,并采取關閉上下閥門或聯(lián)系硝酸車間切斷物料來源將成品酸倒入開工酸槽等有效措施,控制危險源。(但不得單獨行動)并及時將泄漏相關信息報指揮部。
(3)對泄露的硝酸應用砂土、干燥生石灰或蘇打灰混合,也可用大量水沖洗,用水稀釋后放入廢水系統(tǒng)。并將污水引流到公司應急水池,經處理合理后回用。
(4)泄漏點得到有效控制后,應進行徹底隱患排查,并對其他存儲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同時按原始開車程序進行開車。
(5)發(fā)生較大及以上泄漏、中毒事故,應立即啟動專項、綜合事故應急預案。
2、預案培訓:
車間應以班組為單位,每月至少對硝酸儲罐泄漏現(xiàn)場處置方案進行一次培訓,對崗位操作工應不定期進行培訓。培訓過程應有詳盡的記錄,并以試卷的形式對培訓效果進行驗證。確保員工了解自身職責、掌握應急救援流程。
3、預案演練:
車間應以班組為單位,每季度至少對硝酸儲罐泄漏現(xiàn)場處置方案進行一次演練,綜合性硝酸儲罐泄漏演練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演練過程應囊括發(fā)現(xiàn)泄漏到泄漏處理完畢全過程,并對演練效果進行評價、對演練預案進行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