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66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2分鐘,共有166位用戶收藏,21人推薦!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面積約為12.5平方公里,由于其景點較為分散,所以我們建議您乘坐景區(qū)觀光專線車游覽。在我們?yōu)槟扑]的這條一日的游覽線路中,除了有普陀山三大寺,即慧濟寺、法雨寺、普濟寺和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銅立像等著名景點,還包括了一處聽濤聲、看浪潮、戲海沙的游玩勝地百步灘,相信一定能讓您愉快地暢游這座海上仙山。
親愛的朋友,現(xiàn)在您來到的就是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了。這里又叫做菩薩頂,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圣地,此外,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時在這兒還可以欣賞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景象,所以歷來也有不上佛頂,等于未到普陀山的說法。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巔,倚天面海,仙云繚繞,風光壯闊,但因為建于山谷之間,占地面積有限,所以慧濟寺的布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短軸線,向兩側作不完全對稱地展開,左右殿堂、鐘樓、廂房等建筑,均以游廊相接,加之中間的天井,便組成多個院落。尤其是東院新建的漢白玉荷花池,雕欄玉砌,水亭曲橋,別有一番江南園林的風味。 慧濟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阿難與迦葉。在主殿中供奉佛祖,與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觀音菩薩不同。原來啊,在山頂供奉佛祖而不是觀音菩薩,暗示了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在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不能例外的。大殿兩側的廂房里,塑有二十諸天,簡單點講呢,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認為,佛陀濟世傳播佛法之時,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人,則會佛道隕落,所以佛國中才有許多的護法天神存在。他們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幫助佛陀傳法,也可以震懾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可不僅僅是這二十諸天,而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的名字叫做天龍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隊,其中天部和龍部是最為重要的,而我們面前的二十諸天,就屬于天部。
為了表示這些護法天神對佛祖的尊敬,他們的姿態(tài)都是往前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濟寺以外,塑有這二十諸天的寺廟還有杭州的靈隱寺、北京大慧寺、以及大同的華嚴寺等。 當然,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三大寺廟之一,慧濟寺也有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叫做觀音殿,與其他寺廟的觀音殿不同,這兒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觀音菩薩像以外,四壁還鑲嵌著總共100多尊線刻觀音像,匯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繪畫杰作,這些珍貴的觀音寶像石刻,也是慧濟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慧濟寺后門,有一株普陀鵝耳櫪,據(jù)說它最早是古代一位緬甸僧人來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樹高13米多,從地表處開始分兩叉,往上分叉均一分為二,很有規(guī)則,并且雌雄同株,每年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但因為其繁殖率極低,在其原產(chǎn)地緬甸早已絕跡,屬世所稀有。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征,成了佛界的菩提。要是您對普陀山的其它珍貴植物感興趣的話,不妨再到寺后坡下的新姜子木看看,這是一種僅見于浙江的珍稀樹種,被譽為佛光樹,每當春季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它的嫩梢枝葉上就披上金黃色的絨毛,在陽光里熠熠閃光,好像一個報春的使者,為海天佛國增光添彩。
從慧濟寺出來,您還可以站在海拔300多米的佛頂山上遠眺壯闊的海景,要是天氣晴朗的話,可以看到舟山群島中大大小小的島嶼像一朵朵蓮花般點綴在中國東海之中,在這些群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遠處的洛迦山。您看,洛迦山的形狀像不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诤C嬷夏?要是仔細辨認的話,還可以分辨出她的頭、頸、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睡觀音或海上臥佛。
據(jù)說,觀音當年就是在洛迦山修煉得道后,飄洋過海來到普陀山開辟了道場,所以不少前來普陀山的虔誠信徒都會乘船去洛迦山朝拜一番。 好了,佛頂山慧濟寺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如果您往南步行下山前往法雨寺的話,途中可以欣賞到不少石刻,其中刻在一塊巨巖之上的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最為有名,傳說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已經(jīng)成為了普陀山的一大代表性景觀,有興趣的話您不妨去拍照留念。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jiān)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guī)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坊內(nèi)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xiàn)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fā)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jīng)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nèi)。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jīng)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shù)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tài)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jù)佛經(jīng)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迎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tài)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xiàn)身說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xiàn),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jīng)》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塔的外觀樸拙,穩(wěn)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tǒng)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據(jù)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zhì)純凈、灘形優(yōu)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為其位于第一大寺普濟寺的山后,所以又叫做后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好像雨水澤被萬物,于是有了法雨的說法。法雨寺最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經(jīng)歷多次劫難,到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御書賜額天華法雨,因此定名為法雨禪寺,雍正皇帝時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樓閣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而成為了東南名剎。 遠觀法雨寺,您會發(fā)現(xiàn),在建筑布局上,它采用了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幾座殿堂在臺基上逐級升高,氣勢不凡。整個寺院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象,遠遠望去,更是給人空中宮闕之感。清末康有為曾寫下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來刻畫法雨寺的山海勝景。
想要走進法雨寺的佛堂,首先得經(jīng)過寺前的蓮池,它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清朝光緒十八年建造,這里所產(chǎn)的蓮子,歷史上曾經(jīng)作為貢品,由杭州織造府進貢給朝廷。蓮池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做海會橋,海會的意思是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數(shù)量之多就像廣闊深邃的大海一樣。海會橋將池塘分割為東西兩潭,兩側欄板的雙面浮雕上有各種戲劇故事、飛禽走獸等圖案50多幅,雕刻精致,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 走過蓮池,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龍照墻,這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這面九龍壁高兩米,全長12米,下盤為須彌座,四邊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的石梁、石瓦間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而中間石板上的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乍一看去,它好像是由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但要是您足夠仔細的話,會發(fā)現(xiàn),它竟然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優(yōu)質(zhì)青石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拼接處嚴絲合縫,不露痕跡,不得不讓人贊嘆其工藝的精湛。 欣賞完九龍壁,我們經(jīng)天王殿到法雨寺的第二層玉佛殿參觀。它的得名,是由于當初這里供奉著一尊清朝末年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迦牟尼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xiàn)在供奉的這尊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玉佛殿后面的月臺欄桿上,刻有二十四孝圖,是雍正年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敬老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龍寶殿。據(jù)《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見法雨寺的主持,并且下發(fā)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圣旨,于是從南京明朝宮殿中拆下12萬張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頗具皇家氣派的九龍殿。
九龍殿中無梁無釘,堪稱古建筑的一絕。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龍藻井,這可是明代留存下來的文物,抬頭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懸著一顆大珠球,一龍盤頂,四周有八龍環(huán)八柱,就像是要來搶奪這顆寶珠,構成了九龍戲珠的圖案,形態(tài)逼真、巧奪天工。據(jù)說這九龍藻井還有防火的作用,因為龍能吐水,而藻井的形狀是可以將水聚集起來的,所以要是供奉的香火不慎點燃了佛前的經(jīng)幡,殿上的九龍就會吐水滅火,因此,這九龍藻井就成了普陀山的鎮(zhèn)山之寶。 殿中供奉著10米高的毗盧觀音像,所以這里又稱九龍觀音殿。觀音像兩側還供奉有十八位苦行中的羅漢像,而在殿內(nèi)另一邊還有一副場面壯觀的《海島觀音圖》。畫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觀音菩薩站在一條龐大的鰲魚背上,一手拿著凈瓶,一手拿著楊柳枝向外揮灑,菩薩手中的凈水瓶和楊柳枝,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后來演變?yōu)槎喾N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凈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著慈悲的觀音用凈水來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幅畫中還有天庭、龍宮等建筑,整個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眾多、惟妙惟肖,感興趣的話您不妨仔細看看。
第2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17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280位用戶收藏,26人推薦!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寺內(nèi)明萬歷年間血寫的書《妙法蓮華經(jīng)》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廈門南普陀寺導游詞
廈門南普陀寺導游詞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筑還是比較新。原稱為“普照寺”后被毀,在康熙二十三年施瑯將軍在此重建寺廟,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又處于普陀山之南,所以稱其為“南普陀寺”,南普寺原是臨濟宗派世襲主持,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拔賢能之人當任主持,自那時起已有十一任主持了,現(xiàn)任的主持是圣輝法師,南普陀寺廟的建筑也別具一格,現(xiàn)在,就隨小吳一同前往參觀一下吧!那我們所需要的時間為一個半小時。
各位來賓,現(xiàn)在請隨我一同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天王殿匾額。走進這天王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臨。彌勒佛出生于印度,后來出家拜佛為師,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為未來佛,在五十七億六萬年之后在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彌勒佛,現(xiàn)在中國大多寺廟里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胖彌勒像,他為五代時的契此和尚,今寧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無憂無慮,常勸人信佛,且總是眉開顏笑,和善待人,因而人們也稱其為“布袋和尚”,后來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人們才醒悟他是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佛身后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jù)說,如果寺廟中韋馱著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云游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南普陀寺原先為子孫廟,所以韋馱的金剛杵是著地,后改為十方叢林,但這尊韋馱卻沒有更改外形,其實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天王殿內(nèi)兩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別代表風、調(diào)、雨、順,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意為調(diào),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意為風,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拿圓珠,一手拿蛇或龍,意為順,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意為雨。
現(xiàn)在我們走出天王殿,寺廟呈中軸線遞次向上,向左右對稱展開,現(xiàn)在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鐘、鼓樓!寺廟中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鐘鼓樓第一層分別又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和伽藍菩薩,正前方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主體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兩層躥角式的建筑,綠瓦石柱,雕梁畫棟,屋上鋪琉璃瓦,殿頂繪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龍鳳呈樣等磁畫,色彩鮮麗,金碧輝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寶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對聯(lián)為證,“經(jīng)始溯唐朝與開元并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大雄寶殿中供奉著豎三世佛,分別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與未來佛,中間的就是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據(jù)說真有其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加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十九歲那年于四門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狀況,于是決心出家,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終經(jīng)過艱難的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就成為現(xiàn)在的釋迦牟尼。站在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兩個弟子阿難與迦葉,前面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在殿的后面供奉著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后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又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為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nèi)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tài)安詳。其余三尊為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tài)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為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nèi)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于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nèi),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jīng)閣,為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筑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jīng),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臺。這里面藏著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jīng)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臥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現(xiàn)在請各位與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國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這是閩南佛學院,創(chuàng)辦于1925年,由當時南普陀的主持會泉大師為首任院長,他將佛學院作為改革中國僧侶的教育實驗園地,使之成為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1937年抗日軍興,學院停辦,,1985年又正式復辦,由趙樸初會長重寫了院額,現(xiàn)設有男女兩部,男部在南普陀,女院在金榜公園內(nèi)的紫竹林寺內(nèi),學院的每任校長都是由南普陀現(xiàn)任主持當任,所以現(xiàn)在的校長就是圣輝師。
第3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97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3分鐘,共有273位用戶收藏,20人推薦!
普陀山西天景區(qū)導游詞篇一
普陀山西天景區(qū)首要包羅千年古樟、西天門、達摩風、心字石、梅福庵、磐陀石等旅游景點。
從普濟寺西行數(shù)百米,過一石板甬道到舟山市療養(yǎng)院步入庵門,一巨樟赫然在目,偉枝四出,矯然橫空,宛如群龍游云,樹枝掩蔽數(shù)畝.這就是普陀山上的千年古樟.巨樟數(shù)齡已達九百余歲,桿圍達7米多,材積約70立方米,游人莫不以一睹其雄姿為快.
以前寺出發(fā)攬"西天"諸勝,必經(jīng)西天門.所謂西天門,即由三快巨石架成的一道自然石闕.石闕狹小,僅容一人佝腰通過.上方橫石題有"西天法界"四字,直立題有"證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語,意為"覺悟".由此可上達摩峰.
靈鷲峰巔有一快20余米高巨石,如人佇立,銳首豐背,游人如從紫竹林路上遠眺此石,與那兀立面壁的達摩極為相似.達摩峰不和有摩崖石刻"瀛洲界"三字.
西天門下西南偏向有一巨石,廣約300米,圓渾滑膩,中間刻一龐大的"心"字,足有5米高、7米高,“心”字的中心一點可坐八九人,整個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筆墨。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跡無從查考,但至少清代早年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為上,現(xiàn)在,人們雖不從這個意義上去領略“心”字,但浩瀚青年男女到此游覽,都喜好繞著“心”字環(huán)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間拍照留念,以作戀愛和情意的象征。
心字石上又一石,隱現(xiàn)于草澤波折中,其狀酷似蛇頭;距此石不遠處,在西天門石闕西側又有一石,形肖蛤蟆,翹首象蛇,坦然自若。據(jù)傳,有一蟒蛇精經(jīng)觀音修養(yǎng)而得道。一天,觀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從此以有人在蛇首石下刻了一個“心”字,更是蘊藉深刻,耐人尋味。
從西天門上行,穿過一段落間石板通道,即到梅福庵。此庵因西漢壽春人,曾任南昌尉,后棄官游歷江湖,暮年來到普陀山居洞煉丹后死與洞中.山民為眷念他,取山名梅?,并建此梅福庵.梅福庵局限不大,但大殿金碧光輝,大殿東后側的靈佑洞即昔時梅福煉丹洞,洞中山泉清亮見底,含多種礦物質(zhì),人稱"仙水".游人到此多一飲為快.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便見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快巨石相疊而成,上石上廣下銳,高達3米,寬近7米,頂巔平展,可容三十人閣下,拾級而上,以觀滄海,視野寬廣.下石周寬大20余米,將上石托住.兩石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無著處.相傳有人曾牽線橫割而過,往后試者皆無樂成.磐陀石險如滾卵,卻鞏固如磐,億載未動,萬劫不搖,為普陀勝境之絕.石上題有"磐陀石"、"金剛寶石"、"全國第一石"、"通靈"等字."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
在磐陀石西端,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顧顧盼,似在靜候;一龜仰面伸頸,勉力攀附,一副急不行耐的樣子.
傳說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出神,不覺誤了回歸時間,化龜為石.
又說二龜一雄一雌,塵緣未斷,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被觀音罰作石龜.前者傳的奇,后者傳的妙,平分秋色.
梅峰西麓有一自然古洞,稱曰觀音古洞.洞中石乳倒懸拄地,狀如垂云.附近洞壁及石柱上均鑲有觀音像,荒行可通.洞旁建有觀音洞庵.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
普陀山西天景區(qū)導游詞篇二
普陀山西天景區(qū)位于普陀山的西南部,景點沿梅岑山脊漫衍,有梅福庵、圓通庵、觀音洞庵、靈石庵、千年古樟、景區(qū)茂林秀竹、濃蔭遮日、以奇石浩瀚為最,如心字石、磐陀石、說法臺石、二龜聽法石、鸚鵡石等。
立在山頂舉目遠望,但見天各一方,遠處的普陀山機場、跨海大橋,近處的水師基地、龍沙新村,以及南麓的梅岑路和我們的住宿處一清二楚。我在沿山路游覽景點的同時,趁便拍攝了一些遠眺的照片。
一樣平常的游覽蹊徑是從普濟寺出來,從千年古樟、心字石開始由東向西游覽各景點,但我們住宿的處所接近西天景區(qū)的西口,以是導游便教育我們從觀音洞開始由西向東游覽。
觀音洞:梅峰西麓有一自然古洞,稱曰觀音古洞。洞中石乳倒懸拄地,狀如垂云,附近洞壁及石柱上均鑲有觀音像。洞旁建有觀音洞庵,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
二龜聽法石: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顧顧盼,似在靜候;一龜仰面伸頸,勉力攀附,一副急不行耐的樣子。傳說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出神,不覺誤了回歸時間,化龜為石。又說二龜一雄一雌,塵緣未斷,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被觀音罰作石龜。前者傳得奇,后者傳得妙,平分秋色。
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壘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磐陀石頂巔平展,常見二、三十個游客在其頂上嘻戲,它卻紋絲不動,其實是不行思議的一大異景。磐陀石險如滾卵,卻鞏固如磐,億載未動,萬劫不搖,為普陀勝境之絕。石上題有“磐陀石”、“金剛寶石”、“全國第一石”、“通靈”等字。“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
梅福庵:西漢壽春人,曾任南昌尉,后棄官游歷江湖,暮年來到普陀山居洞煉丹后死于洞中。山民為眷念他,取山名梅,并建此梅福庵。梅福庵局限不大,但大殿金碧光輝,大殿東后側的靈佑洞即昔時梅福煉丹洞,洞中山泉清亮見底,含多種礦物質(zhì),人稱“仙水”,游人到此多一飲為快。
西天門:所謂西天門,即由三快巨石架成的一道自然石闕。石闕狹小,僅容一人佝腰通過。上方橫石題有“西天法界”四字,豎石題有“證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語,意為“覺悟”。
心字石:廣約300余平方米,圓渾滑膩,中鐫一龐大的“心”字,此字長5米,寬7米,周邊近50米,中心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字可容近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的最大石刻筆墨。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跡無從查考,但至少清代早年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為上,現(xiàn)在,人們卻不從這個意義上去領略“心”字。浩瀚青年男女到此游覽,都喜好繞著“心”字環(huán)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間拍照留念,以作戀愛和情意的象征。旁邊有出售齊心鎖的小攤,供人購置后鎖在山沿的鐵索欄上。
心字的佛法意義被今人演繹為世俗寄義,可謂古為今用之一例?,F(xiàn)在在各地的旅游勝地此類例子觸目皆是,我以為這種“古為今用”“與時俱進”是一種退步,是對佛祖或先人的輕瀆。
普陀山西天景區(qū)導游詞篇三
伴侶們,我們此刻已經(jīng)站在西天景區(qū)的門口了,那我們西天景區(qū)是整個普陀山全山石景群集之處,各人來看一下這個景區(qū)游覽蹊徑圖, 那我們等一下第一站到的就是觀音洞庵,我們風俗上稱之為觀音古洞,哪里有我們普陀最迂腐以及最瑰麗的女生像,因此它就作為長命的代表,再上去就是二龜聽法石了,這二龜聽法石有人說是東海的兩只龜丞相到這里來聽法的,有人又說是兩只海龜,這個各人上去看看到底像什么哦。在這里我要提示一下各人,在這二龜聽法石前面萬萬不要留影,由于在我們這里龜是罵人的話,你要是在哪里留影的話人家會說那顯著是三只龜嘛。接下來就是磐陀石,這個是兩塊石頭疊起來的,上面一塊叫做磐,下面那塊叫做陀,它的體積是43立方米,總重量有四百余頓,1916年孫中山老師來的時辰為這兩快石頭取名為靈石,此刻那石頭上已經(jīng)看不到這兩個字,昔時刻上去的此刻已經(jīng)磨掉了,以是就在旁邊建了個靈石庵,由于跟孫中山老師有關,以是這個靈石庵又作為官運的代表。
再上去我們可以到梅福庵,這個梅福是西漢時期的一個道人,少年的時辰在長安修業(yè),中年的時辰就在朝廷做官,暮年的時辰為了其時的一個戰(zhàn)局,就是王莽之亂,而隱居到這里練丹藥,由于他練的丹藥是給黎民治病的,以是在他身后黎民為了感激他就給他建了這個梅福禪院,因此此刻這個梅福禪院就作為了福分的代表。所謂西天線上的代表福祿壽的就是這三個庵。也是我們整個景點的中心,那這個圓通庵是一個女子佛學院,那這個內(nèi)里是不多外開放的。再接下來就是這個西天門,是由三個石頭疊起來的,這個就是佛界于俗界的交錯點。再就是這個心字石,心字石是全山最大的一個單體摩崖石刻,它的面積是三百平,這個心字的一個點上就可以坐下七八小我私人,可是小余提示各人不上任意做心上人,這要不太安詳,那我們應該站在紅心的下面,各人同心并力,一路紅心向上,我們這里有個說法是一小我私人拍是同心用心一意,二小我私人就是心領神會,各人一路拍就是同心并力,那不是一家人就不要一路拍了,那叫三心二意哦。等一下我們可以去哪里照相留念。
最后再坐車前去普濟寺。真?zhèn)€行程必要一個半小時的時刻,有句老話說的好“西山路上不轉頭”,我們是不走轉頭路的,我們先去的就是觀音古洞,各人請往上走。 那我們此刻到的就是我們西天的第一站,觀音古洞,那這里是我們的第一站,以是小余起主要教一下各人,到底要怎么敬香,否則有的伴侶不是怎么敬香,也不知道那邊該敬那邊不應敬,要敬幾多哦。那我們要凈手拿香,什么叫凈手,就是不殺生的手,不拿刀的手,一樣平常就是左手。
拿了香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三鞠躬,點了香之后不能用嘴巴去吹,由于嘴巴是吃葷的,要用手滅,三鞠躬,完了之后呢自我先容一下,叫什么,來自什么處所,這個殿是保佑康健長命的,那么求菩薩保佑百口康健長命就好了,之后在東南西北各一鞠躬,這個是拜四方神,再把香放到香爐,不要把香火帶到內(nèi)里。在接下來的寺廟里敬香都是一樣的,不要把香火帶到大殿內(nèi)里,這樣是不應承的。33包香,3根一包,一共99。福祿壽各一,9個大殿各三包,紫竹林二包,南海觀音一包。進到內(nèi)里之后呢我們將順時針偏向轉一圈,流年運勢啊,垂頭,萬萬不要碰鼻啊。
出來之后呢到這個主殿。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主殿內(nèi)里有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觀音像,是最苗條,最大度的觀音了??梢哉f在寺廟內(nèi)里有一個老例都是坐北朝南的,可是普陀山獨一的一個寺廟是坐東朝西的,就是這個圓通寶殿,為什么呢?由于我們此刻已經(jīng)在西天佛界了。我們可以來看下這里的石頭上都四個字“大士重現(xiàn)”,這個是在1979年佛山從頭開放的時辰刻上去的,“大士重現(xiàn)”可能“重現(xiàn)大士”都可以念。首要講的就是上面的誰人像標記一樣的,著實它不是一個標記,而是一個字,翻譯成中文就是“嗡”字。在佛語里這個字就是“祈求安全”的意思,有一個佛語就叫做“喔嘛尼巴比嗡”。我們在到普陀的第一站就點出了觀音是男身的,來觀音道場就是來祈求安全的,保健康的。
那我們往下面看一下,下面呢就是東海了,遠遠看去有座朱家尖大橋,全長2760米,在1998年的時辰通車的,橋的兩頭,左側就是朱家尖島,右側就是沈家門的東港新區(qū),誰人東港原本所有都是海,十多年前把海何處的山砍平了,把石頭填到了海內(nèi)里,就建成了此刻的東港,用于搞房產(chǎn)開拓,此刻橋兩個的屋子,高層,八九千,均價五千五。這個兵艦,是一個大隊部,在普陀山上有許多部隊駐扎,海防要塞。 那這邊拜完往后,我們王下一站出發(fā),那我們此刻到的是這個二龜聽法石,這個景點呢,方才也提示過各人了,不要照相哦,那我們看一下,上面的龜轉頭看下面的烏龜,和下面的烏龜談天,以是只有半個脖子。下面的烏龜是伸長了脖子往上爬,以是出格的形象。這里尚有許多個傳說故事,有的人說是觀音菩薩在磐陀石邊的說法臺講經(jīng)說法的時辰,東海西海的兩個龜丞相來聽法,個中有一個雄龜和一只雌龜在偷情,被菩薩點化的。
你們也可以看看,哪個雄的?哪個雌的?那么更多的傳說是說東海西海的兩個龜丞相,菩薩說法的時辰,四海龍王,各個龜丞相,蝦兵蟹將都來聽法,那么東海西海的兩個龜丞相也都來了,天天聽菩薩講“苦集滅道”,就是我們佛家里最根基的四諦。“苦諦”呢就是每小我私人先要受苦才有收成;“集諦”,集就是緣故起因的意思,造成這些苦的緣故起因,有宿世的因,才有現(xiàn)代的果。第三個就是“滅諦”,沒落了這些災禍之后的最終功效就是西方仙人天下。那么第四個就是最基礎的“道諦”,回收什么要領,什么途徑,才可以沒落這些災禍。菩薩講到道諦的時辰,東海西海兩個龜丞相的確是入了迷了,他們刻意在普陀山修行了,放棄了龍宮里的糊口??墒驱垖m里的龍王沒有丞相來干工作長短常糟的。以是龍王來到普陀山,先參見觀音,但愿菩薩能勸兩個丞相歸海。那么菩薩呢望見兩個丞相好好的在普陀山虔心修煉,總不會對它們說“你不要練”之類的話。那么龍王看到求觀音也沒有收成,于是就本身來求兩個丞相,功效兩個丞相就這樣基礎不搭理龍王,本身顧本身談天。
第4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404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6分鐘,共有155位用戶收藏,15人推薦!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于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yè)重鎮(zhèn)沈家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里。島呈菱形,南北長 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huán)島一周約33公里。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了。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xiāng)”了。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圣誕日,得道日和出家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chuàng)于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xiàn)身。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船經(jīng)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fā)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jiān)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次開創(chuàng)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jīng)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于是變成了佛教凈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于前寺和“天花法雨”額于后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
清末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fā)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客運碼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__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于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只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xiàn)在規(guī)模的碼頭。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范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短姑道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字:“短姑古跡”。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fā)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托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fā)現(xiàn)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濕了一片,心里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后來因為嫂子曾在這里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后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
海岸牌坊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于短姑圣跡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lián):“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妙莊嚴路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jīng)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xiàn)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tài),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南天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于南山,在短姑圣跡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后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huán)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接相通?,F(xiàn)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里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xiàn)在大家請看,這里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 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里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門里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獅子巖。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巖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巖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里。
進入南天門,里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于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后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重建。大觀篷里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xiàn)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金沙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里沙質(zhì)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jīng)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里被稱為金沙。
南海觀音銅像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普陀山的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巖巨獅,每只7噸多重,好像睡獅剛剛醒來。再看這四尊金剛力士,他們就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每尊高3.9米,是用花崗巖做的,威武莊嚴,鎮(zhèn)守著佛門。前面是哼哈二將。
沿階而上,第二、三層叫集散廣場,正中是一座四柱三門石碑坊,高10.5米,寬21.5米,在佛教中是三門的意思。這四柱正反面都刻著妙善、劉江、白光等人題寫的楹聯(lián),非常狀觀。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巖盤龍云柱。[站在廣場,右能見南天門、短姑碼頭、海岸牌坊和正山門、客運碼頭,延伸過去便是西天一線和觀音洞。左能俯視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qū)。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看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她妙相莊嚴,雙目非常慈祥地看著我們,左手托__,右手施無畏印。在佛教中“__”是古印度圣王戰(zhàn)車的輪子,現(xiàn)在比喻佛法,是指佛法能夠摧破一切煩惱,就像轉輪王轉動輪寶摧破山岳巖石一樣。右手上伸叫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減除眾生的苦難。她的身體前傾15度,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像好象正輕輕移動蓮花步慢慢向我們走來,使人頓生膜拜之心。
大佛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 ,三層基座高13米,總高33 米。那么觀音銅像為什么要做成33米呢?這里有三種解釋:第一,普陀山環(huán)島一周是33公里;第二,觀音有32化身,加上一個正身像,剛好是33種形象;第三,3、6、9是佛教中的吉祥數(shù)字,而3加3剛好等于6,3乘以3剛好等于9。
大佛是用亞金銅材鑄造的,總重70噸,由96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重一噸左右,壁板厚1厘米。96塊亞金銅壁板拼裝成一尊大佛,并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精湛的工藝令人叫絕。大佛頭部高2.65米,寬2.4米,重1.25噸,共用去純金6.5公斤。這些金子都是由那些虔誠的香客捐獻的耳環(huán)、戒指、項鏈。此像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的象征,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就非常高。
各位團友,這尊觀音銅像是1997年農(nóng)歷九月二十九日開光的。開光那天,還發(fā)生了一樁奇事。那天,烏云密布,好像要下雨。早晨8點,當妙善方丈宣布佛像開光時,大佛南面蓮花洋上空頓時烏云散開,一抹白光從云間射出直照佛像,佛像金光閃閃,佛光普照,好像白衣觀音的圣像出現(xiàn)在天空,在場的4000余位海內(nèi)外信男善女親眼目睹,紛紛跪拜,承授佛光,無不驚嘆。這一奇異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上午九點法會結束的時候。
各位團友,南海觀音銅像的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里面用銅雕、木雕裝飾。功德廳面積1100平方米,正中銅柱直徑5.6米,通上層頂部接蓮花座,其工藝國內(nèi)首創(chuàng),銅柱上刻有20幅觀音說法圖和前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像。銅柱外包有12 米長的純透明特制玻璃護罩,四周為大型木雕壁畫,用進口柚木雕面,每幅長6米,高1.6米。四幅壁畫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發(fā)生在普陀山的四大傳說,也就是“短姑勝跡”、“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精雕細刻,不僅工藝高超,而且充分顯示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每年的11月19到11月29是普陀山的觀音文化節(jié),這次我們剛好趕上這個重要的佛教節(jié)日,門里進去就可以看到有一枚舍利供奉在那里,非常的神圣,大家參觀的時候一定要遵守秩序,也不要在里面喧嘩。
二層為五百觀音堂,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圣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字。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化身。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羅漢。羅漢又名“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呢位于第三等。在我國盛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它認為能夠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輪回之此岸到涅磐解脫之彼岸。佛是位于最高果位,菩薩位于第二等。獲得羅漢這個果位,就意味著斷盡一切煩惱,進入涅磐境界,永遠不會投胎轉世,受人世生死輪回之苦,可以受天人的供養(yǎng)。在佛教中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
好了,那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于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nèi)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20分鐘后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紫竹林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紫竹林??催^《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幾經(jīng)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F(xiàn)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余棵。經(jīng)過精心培育,現(xiàn)已成林,重現(xiàn)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jù)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tài)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身而臥,雙腳直伸并攏,左手置于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墻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jīng)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不肯去觀音院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在__年興建的。原先這里是一座三面簡瓦粉墻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致的小型佛寺。這種布局在傳統(tǒng)上叫做“茅篷”。相傳,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jīng)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xù)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坼娨詾橛^音不肯東渡去日本,于是把觀音圣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shù)鼐用駨埵险埢丶抑泄┓?。從那以后,普陀山慢慢發(fā)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xiàn)身的地方。潮音洞這個名字呢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音好象打雷一樣;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每當有浪的時候,聲音好象觀音在講經(jīng)說法,又如千萬僧侶在誦經(jīng),好象佛在講經(jīng),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于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涌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fā)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nèi)像七彩霓虹閃現(xiàn),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禁止舍身燃指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舍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xiàn)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fā)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谏徎ㄑ笊厦?,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 米,塔身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jīng)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多寶塔
請各位團友朝南看,這座石塔就叫多寶塔,它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建于元順帝元統(tǒng)三年,是當時普陀山僧人孚中法師向南京的藩王宣讓王募資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32米,有臺無檐。每層塔的四面雕有佛龕。內(nèi)供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元代蒙古統(tǒng)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頂層的四角裝飾焦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意為佛報生的凈土。它是普陀山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石結構方塔,在浙江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價值。__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團友,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塔的基本情況。塔原本發(fā)源于印度,中國古塔開始于東漢,隨著佛教、伊斯蘭教的相繼傳入而興起,它們是為了保藏經(jīng)書、埋藏舍利、紀念佛祖而建造的。相傳有弟子問釋加牟尼佛怎樣才能表示對他的虔誠,釋加牟尼聽后便把身上的方裾鋪在地上,又把化緣的缽倒扣在上面,再把錫杖豎立在覆缽上,這就是塔的基本雛形。所以呢初建塔是為了紀念佛祖的。我國的古塔可以劃分為佛塔和風水塔兩大系統(tǒng);按空間建筑形象有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亭閣式、喇嘛塔、花塔和金剛寶座塔;它所用的材料有磚石、木材、鐵、銅等等。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
石碑坊
各位團友,在海印池南面,“觀自在菩薩”照壁西面的妙莊嚴路上,建有一座四柱三門,花崗石雕鑿的石碑坊,它高9米,寬12米。柱上橫楣雕刻的云紋與石葫蘆非常精致。碑坊前有步行通道到普濟寺,顯得一派佛國莊嚴的氛圍。過去朝山者多把此坊進入普濟寺作為正道。坊里面?zhèn)攘⒁皇厦鎸懼?ldquo;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凡官員到這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
御碑亭
各位團友,這就是御碑亭,它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重檐歇山頂,琉璃瓦筒,金碧輝煌,這在古建筑中的等級是相當高的,為二等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傳統(tǒng)建筑屋頂?shù)膸追N類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和單坡。屋頂有重檐和單檐之分,重檐等級高于單檐,所以重檐廡殿頂是等級最高的,其次便是這個重檐歇山頂。亭中有個 “御制普陀濟寺碑”,御碑是漢白玉制成的,高3米,厚0.32米,須彌基座,碑首雕蟠龍,上面刻著清雍正帝所寫的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原本這塊碑在___的時候要被摧毀,只是當時有個人在碑上寫了“___萬歲”五個字才被保留下來。
海印池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海印池,又喻為海印定,比喻釋加牟尼佛的心像澄清的水一樣,至明至清。這個池又叫放生池。放生呢是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個放生池上面有三座石橋,中間那座橋呢叫平橋,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面接御碑亭,橋中有一個八角亭叫定香亭,供游人歇坐。東邊那座拱形橋,名為永壽橋,建于明萬歷年間,高6米,長33米,寬7.5米,兩側石欄柱上雕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20對。獅子是百獸之王,意味著尊貴和威嚴。西邊一座拱橋,名叫瑤池橋,池四周用青石條砌成,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結滿蓮蓬,一到夏日,荷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火災的時候以備急需。
普濟寺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來到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禪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占地面積為3701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829平方米。
普濟寺始建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滴跞四?1696年),朝廷賜額“普濟群靈”,從此,該寺叫“普濟禪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家看普濟禪寺屋頂上有仙人走獸,前面那個是仙人,后面分別為七種走獸。那么在古建筑學中說,走獸越多代表的建筑規(guī)格也就越高,其中九只呢為皇宮所有,為最高等級,這個普濟寺的建筑等級就僅次于皇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普濟寺的正門是關著的,人們都是從東山門入內(nèi)的,那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清乾隆皇帝微服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頂山,游興起,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早已被關,乾隆皇帝要求開此門,卻遭到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雖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只有遵守寺規(guī),經(jīng)東山門入內(nèi)。乾隆皇帝回宮后,極為惱怒地下了道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F(xiàn)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第一次進門才被打開。
萬壽御碑亭
各位團友,剛才我們講了普濟寺正山門的傳說,但這畢竟是野史,其實現(xiàn)在普濟寺山門原為萬壽亭,建于明萬歷年間,后倒塌了。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記述普陀山發(fā)展史文,立碑豎于殿內(nèi),“萬壽亭”因此改為“御碑殿”。殿宇三間,建筑面積179平方米,碑用紅石制成,高3米,寬1.2米,厚0.2米,重約2.5噸。碑趺用青石制成,長2.15米,寬1.2米,高0.6米,重約2噸。后因普濟寺擴大規(guī)模,把御碑殿圈入寺內(nèi),做正山門。這道門在佛教中呢叫做空門,意思是一切皆空。旁邊兩道門呢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門,這三道門就是佛教中所說的三門,意味著三解脫。現(xiàn)在讓我們從東山門(無相門)入內(nèi)。
天王殿(御碑殿、山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三門內(nèi)的第一個重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位于東西兩旁,韋馱天王手執(zhí)金剛杵位于彌勒菩薩像的背后。
各位團友,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纏繞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四大天王,手執(zhí)法器,掌管四方,合稱“風調(diào)雨順”。
各位團友,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韋馱,即佛經(jīng)中的韋馱天王,它是南方增長天王部下的八將軍之一,是四大天王部下的三十二將之首 ,常巡游東南西三洲,護助諸出家人,有“三洲感應”之說。宋以后,便在寺院里塑了韋馱像,由于他曾為釋迦牟尼從魔鬼掌中奪回佛牙有功,常被塑成英姿勃勃的衛(wèi)士形象,十分令人注目。韋馱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叫金剛杵。在過去,韋馱天王手中的杵的不同持法,其寓意也不同。若杵橫在胸前或舉起,則表示該寺為接待寺;若韋馱天王以杵點地,則表示該寺為非接待寺。云游僧侶來寺,得先看杵,然后決定去留。
圓通寶殿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讓我們?nèi)⒂^普濟寺的主殿“圓通寶殿”。請看,這個單層失明檐的木結構建筑,頂蓋金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外觀莊重,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圓通寶殿”有“活大殿”之稱,“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大殿高18米,寬42 米,深24米。“圓通寶殿”匾額,是宋嘉定七年(公元12__年)皇帝所賜。
好,現(xiàn)在請大家入殿。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觀音的正身像,又稱毗盧觀音,是國內(nèi)唯一的男身男像的觀音。她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臉呈微笑,在蓮花座上結跏趺坐,右手持一枝半開的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結大悲施彌陀印,她的兩旁是她的左右脅侍善財童子和玉女。善財在這里不是善于理財?shù)囊馑迹曝斖雍陀衽际欠鸾讨衅兴_的名字。
說到觀音右手持的那一枝半開的蓮花,在佛經(jīng)中也是有寓意的,它意味著觀音已出現(xiàn)了佛心,有慈悲菩薩的心腸;那么如果是含苞欲放的蓮花,是說修行者呢有了“大悟”,自高無私之愛;而全部盛開的蓮花就代表已修成正果。
師石
各位團友,在梵山東麓,百步沙中間有一小巖坡伸向海中,將百步沙一分為二,俗稱“獅子尾巴”。坡峰上筑有一小巧玲瓏的四柱小亭子,臨海銜沙,位于師石東南,名為“師石亭”,也有人稱其為“侍月亭”。與百步沙北端的六觀亭,同是游客觀日出、聆潮音、賞明月、沐海風的好去處。近沙灘靠水的地方有一塊形狀像圓臺的巨石,它就是師石,是由海水沖刷而成的。這“師石”二字,意謂此石能磨頑鐵,能擊怒濤,其精神可為人師。當代詩人季位東以《師石》為題作詩:“百步沙頭石可師,回頭是岸莫疑遲。濤聲終古斜陽里,獨立蒼茫自詠詩”。
仙人井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這幾寶嶺下、百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杏黃色圍墻,里面有一口井,叫仙人井。大家看墻內(nèi)老樹橫臥,冠如華蓋,蔭蔽天日。樹下有洞,上題“萬福來朝”。洞中有井,此井緊臨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由井底涌出,旱不減少,澇不微增,暑則涼,寒則暖,色瑩碧,飲之甘美潤爽。那這口井為什么叫仙人井呢?相傳秦安期生于此汲水制丸,又說西漢梅福、東晉葛洪也曾來此煉丹。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羽客仙人,所以稱之為仙人井。洞里面比較暗,大家下去的時候 要小心點。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就在幾寶嶺上,那為何叫幾寶嶺呢?以為幾寶嶺形狀像一個“幾”字彎彎曲曲,所以叫幾寶嶺。大家往那邊看,有一巖石很像一只大象眺望著東海,那么象上側還有一巖石,它叫兔巖,形狀呢像一只被人馴服的兔子。
朝陽洞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在幾寶嶺上往東望,就是朝陽洞。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每當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嘆為觀止。旭日像車輪一樣,忽然從海底涌起,紅光萬道,散射在海面,“朝陽洞”因此得名,“朝陽涌日”還是普陀十二景之一。它是普陀山看日出的最佳地點。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身處此洞,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各位團友,朝陽庵在民國初年被毀,1992年在原來的地方修建觀日閣。這個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于朝陽洞的上方,閣內(nèi)分上中下三層,設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并設有茶室,是觀景,休閑,聊天的好地方。
千步沙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沙灘叫千步金沙,也稱千步沙。它位于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寶嶺北,東北至望海亭。南面過朝陽洞即為百步沙。千步沙和百步沙一樣是因為它的長度而命名的,它全長將近有1500米 。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寬坦軟美,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攝人心魄。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開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夏日里來的游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后,赤足行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味,未經(jīng)親試者不可想象。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蛘吒纱鄵Q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來無限涼爽。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fā),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普陀山二絕。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千步沙東北盡頭那邊幾塊石頭,石塊上題曰“望海”,另一石上題曰“聽潮”,也是望海聽潮的好地方。據(jù)說在那塊石頭上聽潮,心潮會隨之澎湃。在“望海”“聽潮”兩石的山坡上建有一亭,稱為“無量壽亭”,該亭為普陀山望海之最,所以俗稱“望海亭”。望海亭的北面建有三間石室,那里就是“凈土堂”。“凈土”即佛教中說的無污濁,無困難的清凈世界,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凈土”。那墻壁上還刻有佛像五尊,通稱為“五祖碑”,均出自名畫家王震手跡。那雕刻神態(tài)逼真,為普陀山石刻中的佼佼者,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法雨寺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法雨寺,又稱后寺,它位于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最初名字叫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總占地面積33408平方米,建筑面積13845平方米,有殿堂房舍294間。大家看法雨寺在建筑布局上是采用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一共有6重殿宇,層層高升,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玉佛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整個庭院用不同色彩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觀。寺內(nèi)龍風柏、古銀杏、連理羅漢等珍貴古樹名木,以及二十四孝圖、云龍游海天等石刻欄板,都是普陀山獨一無二的稀有之物。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的九龍照壁,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照壁”又叫“復思”,它的意思是讓我們到這里呢要整整衣冠,帶著無雜念,懷著敬心去拜見菩薩,進入清靜世界。它不同于北京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它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優(yōu)質(zhì)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這么多石塊拼接,竟然不露一點兒縫隙,看上去像是在一整塊青石上雕刻而成,它的工藝真是令人叫絕。九龍壁高2米,凸出16厘米,全長12米。下盤為清式須彌座,四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是石粱石瓦,梁與梁之間共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好象在畫壁間飛動。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法雨寺的第二層,叫玉佛殿,殿內(nèi)原來供奉的是清末時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加牟尼佛,像高兩米,玉色非常好,可惜啊在___的時候被毀了,現(xiàn)在殿內(nèi)供奉的是一尊大理石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像高1.3米。
各位團友,大家看玉佛殿后的月臺這邊石欄上刻有“二十四孝圖”,這些是清雍正年間重修大殿的時候雕刻的。這幅呢叫子路負朵,這幅叫棄官尋母,還有大舜耕田,董永賣身,孟宗哭竹等等,這些圖都講述了二十四行孝的故事,上至帝王宮卿,下至平民百姓,流傳相當?shù)膹V,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也成了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大圓通殿
各位團友,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大圓通殿,又稱九龍寶殿。九龍殿的木材是經(jīng)康熙的批準從南京明故宮中拆遷而來的。
各位請看九龍殿,它的屋頂為單層重檐歇山頂,屬古建筑中的第二等級。(可以插入講古建筑屋頂?shù)念愋?九龍殿無梁無釘,堪稱古建筑一絕。
請大家抬頭看九龍澡井。九條木雕金龍升騰飛舞,一龍在殿頂,八龍繞八根垂柱懸空而下,昂首舞爪,形成“九龍搶珠”之勢。形態(tài)逼真,工藝精堪,巧奪天工。經(jīng)鑒定,確認為是明代文物。被浙江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__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藻井呢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含有五行中的以水克火之說,是預防火災的意思。那龍呢又有辟邪的作用,而且龍性屬水,九龍藻井就有辟邪防火之意了。
大圓通殿中供奉高6.6米高的毗盧觀音坐像,后壁為大型的《海島觀音圖》及善財童子53參群像,兩邊塑十八羅漢?,F(xiàn)在請大家轉后看一看《海島觀音圖》,場面狀觀,氣勢宏偉。畫面正中有一慈眉善目的觀音,這個觀音的形象呢就是她在說法道場普陀洛迦山時的形象,稱為“渡海觀音”。她站在一條形體龐大的黑鰲上,一手持凈瓶,另一手拿楊柳枝向外揮灑,暗喻慈悲的觀音以凈水普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最上面的是釋迦牟尼的“俄佛像”,主要講的是釋迦牟尼當年在雪山修道的故事。畫中還有五十三參大菩薩,天庭,龍宮等建筑。它講述的是善財童子參訪53位菩薩,最后在普陀洛迦山上參拜觀音菩薩修得正果而成為觀音左脅侍的故事。整個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眾多,各具特色,惟妙惟肖?,F(xiàn)在請大家仔細參觀一下吧。
香云路
各位團友,這條從法雨寺到佛頂山的石板路就叫香云路,它有1088級石階,全長約1公里。此路原為羊腸小道,道光緒三十年(19__年)慧濟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監(jiān)院慶祥和尚募化砌石而成。1982年舟山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路旁有鐵欄桿,為游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沿香云路登佛頂山,途中有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國崖等景點,四周秀峰險石,回首眺望、山海奇觀盡收眼底,大有“身登青云梯,平碧見海日”的意境。
各位團友,走在香云路上,隨時可看到香客三步一拜地往上走,這個是佛教朝拜的禮儀,叫“五體投地”之禮,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呢是從短姑道頭山腳下三步一拜到慧濟寺的,其精神無不讓人敬佩和為之感動。從__年起,每年的觀音文化節(ji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萬名僧眾在住持方丈的帶領下,沿香云路三步一拜一直到佛頂山的慧濟寺。這一 “千僧禮佛頂,萬信齊朝拜”的法會,展現(xiàn)了“海天佛國”獨特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香云路的中段,大家看這塊巖石上刻著“海天佛國”,這是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寫的,每個字約一米見方。大家再看那邊,刻有“云扶石”等石刻,它呢,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
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在此以“佛頂山頂佛”句求聯(lián),后由普陀山的一位農(nóng)民郭氏以“云扶石扶云”對之,至今傳為佳話。郭沫若先生還寫下“舟山群島半千菏”的詩句,意思就是說舟山群島的一個個島嶼猶如一朵朵美麗的蓮花點綴在中國東海的洋面上,當然普陀山島是最美的一朵蓮花,因為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它意味著純潔,清凈。
佛頂山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它海拔291米。普陀山當?shù)亓鱾髦@樣一句話“到了普陀山,不上佛頂山,就等于沒來普陀山”,今天我們上來了。佛頂山也稱華頂、白華頂、菩薩頂,山頂呈圓平狀,面積約20余畝。白華頂有時云霧繚繞,景名譽謂“華頂云濤”,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佛頂山上有兩大特色,一個是“佛頂頂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四個字順著念倒著念都是一樣的,普陀山各處都供奉著觀音大士,只有佛頂山上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它意味著佛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而另一個特色呢就是“云扶石云”了,就是指“華頂云濤”這一壯麗景觀。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慧濟寺,因為它位于佛頂山上,所以又叫佛頂山寺。它原先只是一個供佛的石亭,明代圓慧和尚發(fā)現(xiàn)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字的石刻,于是在這里創(chuàng)立慧濟庵。1793年擴庵為寺,19__年經(jīng)過大力擴建成為普陀山的第三古剎。慧濟寺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188.73平方米,大殿有4座,堂7所,樓閣8幢,還有方丈室、客堂150間。
佛頂山上林木眾多,全寺深藏于這些郁郁蔥蔥的古林木當中。這里有塊“同登彼岸”的石碑,它的意思就是讓我們誦經(jīng)、拜佛、修身養(yǎng)性,共同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順一路牌指引,進入一條間嵌蓮花石板的甬道,那么這條石板甬道旁呢夾著兩道黃墻,走不久,猛有金光閃耀的一座琉璃瓦頂?shù)拇笏略撼霈F(xiàn)在我們的眼前。各位是否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寺”的感覺呢?
各位團友,這里就是慧濟寺了,因為山勢的限制,慧濟寺中軸線上僅有兩進大殿,兩側有一字排開的大悲樓、地藏殿等。各位團友,這大雄寶殿里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大雄呢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加牟尼得道成佛后具有很大的法力,能“降服”四魔,人們就用“大雄”來稱贊他的威德高尚,供奉釋加牟尼佛的殿堂也就稱為大雄寶殿了。釋加牟尼的兩旁是他的兩位弟子阿難和迦葉。阿難呢是富貴修行的,可以求財;迦葉是苦修行的,他們兩個分別是佛教的第二、三代祖師。
大家看,大殿兩側塑的是“二十諸天”,有大梵天王、帝釋尊天,以及分掌日、月,樹,人間,龍官,地府等天神。其中有兩位女神,這位抱著一個孩子的女神叫“鬼子母神”。相傳這個女神是一個女魔鬼,經(jīng)常要吃人家的小孩,佛祖知道后將她的孩子藏了起來,鬼子母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而痛哭流涕,后來經(jīng)其他天神的指引去求見佛祖,佛祖最終讓鬼子母痛改前非,后來在佛的濟度下,擁護佛、法、僧三寶,從一個惡神徹底改變?yōu)榉鸬淖o法神。
殿后分別是地藏菩薩和千手千眼觀音,釋迦牟尼的背后是西方三圣,,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及其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普陀鵝耳櫪
各位團友,慧濟寺后園有一株世上珍稀的樹木,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樹種,名叫“普陀鵝耳櫪”,此樹在1930年5月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觀光首次發(fā)現(xiàn),1932年經(jīng)南京林科院院長陳萬鈞教授鑒別定名為“普陀鵝耳櫪”。樹齡約為2__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棵。這棵樹高13米,雌雄雖然同株,但花期不同,極難繁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自然繁殖的幼樹。1989-1991年,舟山林科所采用有性和無性繁殖培育500多棵幼苗并進行遷地保護。
大家看,此樹是同根生,它的外觀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干及樹枝一律分為兩叉,對對相生;二是此樹為雌雄同株,根連著根。由于兩叉緊連一起,被譽為夫妻樹,象征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有情人在樹下拍照留念,很有紀念意義。
第5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53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7分鐘,共有237位用戶收藏,21人推薦!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導游解說詞,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筑還是比較新。原稱為“普照寺”后被毀,在康熙二十三年施瑯將軍在此重建寺廟,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又處于普陀山之南,所以稱其為“南普陀寺”,南普寺原是臨濟宗派世襲主持,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拔賢能之人當任主持,自那時起已有十一任主持了,現(xiàn)任的主持是圣輝法師,南普陀寺廟的建筑也別具一格,現(xiàn)在,就隨小吳一同前往參觀一下吧!那我們所需要的時間為一個半小時。
各位來賓,現(xiàn)在請隨我一同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天王殿匾額。走進這天王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臨。彌勒佛出生于印度,后來出家拜佛為師,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為未來佛,在五十七億六萬年之后在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彌勒佛,現(xiàn)在中國大多寺廟里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胖彌勒像,他為五代時的契此和尚,今寧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無憂無慮,常勸人信佛,且總是眉開顏笑,和善待人,因而人們也稱其為“布袋和尚”,后來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人們才醒悟他是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佛身后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jù)說,如果寺廟中韋馱著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云游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南普陀寺原先為子孫廟,所以韋馱的金剛杵是著地,后改為十方叢林,但這尊韋馱卻沒有更改外形,其實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天王殿內(nèi)兩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別代表風、調(diào)、雨、順,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意為調(diào),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意為風,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拿圓珠,一手拿蛇或龍,意為順,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意為雨。
現(xiàn)在我們走出天王殿,寺廟呈中軸線遞次向上,向左右對稱展開,現(xiàn)在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鐘、鼓樓!寺廟中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鐘鼓樓第一層分別又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和伽藍菩薩,正前方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主體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兩層躥角式的建筑,綠瓦石柱,雕梁畫棟,屋上鋪琉璃瓦,殿頂繪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龍鳳呈樣等磁畫,色彩鮮麗,金碧輝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寶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對聯(lián)為證,“經(jīng)始溯唐朝與開元并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大雄寶殿中供奉著豎三世佛,分別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與未來佛,中間的就是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據(jù)說真有其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加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十九歲那年于四門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狀況,于是決心出家,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終經(jīng)過艱難的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就成為現(xiàn)在的釋迦牟尼。站在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兩個弟子阿難與迦葉,前面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在殿的后面供奉著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后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又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為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nèi)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tài)安詳。其余三尊為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tài)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為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nèi)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于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nèi),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jīng)閣,為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筑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jīng),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臺。這里面藏著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jīng)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臥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現(xiàn)在請各位與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國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這是閩南佛學院,創(chuàng)辦于1925年,由當時南普陀的主持會泉大師為首任院長,他將佛學院作為改革中國僧侶的教育實驗園地,使之成為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1937年抗日軍興,學院停辦,,1985年又正式復辦,由趙樸初會長重寫了院額,現(xiàn)設有男女兩部,男部在南普陀,女院在金榜公園內(nèi)的紫竹林寺內(nèi),學院的每任校長都是由南普陀現(xiàn)任主持當任,所以現(xiàn)在的校長就是圣輝師。
各位來賓,看對面的普照樓,是專門供應素齋的地方,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拋開了素菜仿制葷腥模樣的傳統(tǒng),堅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其中有道菜名為“半月沉江”這是郭沫若先生所取的名,1962年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來到南普陀寺,參觀品嘗素菜,他看過菜單后便把菜名排列編成韻律詩句,邊吃邊打拍子唱,興致甚高,當端上當歸香菇冬筍面筋湯時,見其一半香菇為墨色,一半面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月影沉入江底,于是便為這道菜取名為“半月沉江”。
現(xiàn)在留下一些半個小時時間給大家自由活動,現(xiàn)在是下午五點,五點半大家在車上集合,記住我們的車號是閩d88888。今天我們的行程到此結束,南普陀有著他獨特的文化與歷史,這一行給你們留下一些什么樣的感覺呢?我們即將分離,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歡迎各位有機會下次再帶上你們的親朋好友讓我們再次相聚廈門、相聚明天美好的未來!謝謝各位對我工作的至此!
第6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0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30位用戶收藏,18人推薦!
出歷史名城錦州西北行十余里,有一座群峰險壑逶迤伴繞,飛泉云岫橫生妙境的名山勝地。這就是聲震遼海、譽播京華的關外第一佛山——錦州北普陀山。
北普陀山開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邃豐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諸端寺剎,晨鐘暮鼓梵音法號經(jīng)年裊渺,祥云喜雨龍光清嵐百代氤氳,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稱之。至遼代,又因讓國皇帝耶律倍長居此山,經(jīng)大德高僧德韶奏請遼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聞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貫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楓林旭日、蒼山觀海、紅石臥龍、滴水觀音、泓池澄暉、烽臺夕照”等景觀而著稱于世。明清兩代,更以遼西“第一洞天”馳名海內(nèi),為佛、道兩教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之圣地。
北普陀山擁有奇特壯觀的山巒;千姿百態(tài)的峰石;翠柏菩提掩映的山泉;古樹懸掛的峭壁。名峰、古剎、摩崖移步即景,佳景天成。春可聽鶯啼鳥語,夏可聞蟬鳴桑林,秋可睹櫨紅霜染,冬可觀石堂松雪。四時景致,異彩繽紛,勝如巧笑顧盼焉。九大景區(qū)共有五十多處景觀,其云、石、水、洞、林、花、魚、鳥渾然一體,雄、險、奇、幽、動、靜、美、妙交相生輝。實為洞天福地,人間勝境。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qū),遼寧五十佳景之大觀。
錦州北普陀山四季美景愿各位朋友玩的開心!
第7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3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58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親愛的各位旅客: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圣境”之稱。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dd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就有一個故事:乾隆皇帝裝作平民來普陀山游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沒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貙m以后,乾隆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
旅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yōu)質(zhì)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旅客,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第8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73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234位用戶收藏,15人推薦!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
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
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
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jiān)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guī)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
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
坊內(nèi)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
據(jù)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
"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xiàn)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fā)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
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jīng)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
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nèi)。
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
這也就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jīng)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
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shù)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
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tài)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
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
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
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tài)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xiàn)身說法形象。
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xiàn),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
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jīng)》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
塔的外觀樸拙,穩(wěn)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tǒng)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
據(jù)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zhì)純凈、灘形優(yōu)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第9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99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218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在云南洱海東部海中的一個小島上,相傳觀音開辟大理壩子時,在這里的海面上丟下一顆鎮(zhèn)海大印,即為小島,以鎮(zhèn)風浪,保護漁民,因此,漁民們在小島上建觀音閣,紀念觀音,并把小島東部的一個漁村取名海印村,將小島叫做小普陀山,將觀音閣該為小浦脫,意為觀音修行之處。
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為亭閣式兩層建筑。一層祀如來菩薩,二層祀觀音菩薩。小普陀地處下關至雙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線上,游船到此,都要??亢u,讓游客登上小普陀,觀賞洱海風光。
補陀洞天: 又名觀音洞,為南宋石窟,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洞長40余米,高寬約3米。洞內(nèi)精雕石刻觀音坐像和佛龕,圓潤豐滿,紋路流暢,顯示了古代巧匠的高超手藝。
錢堤煙波:取湖面長堤水霧繚繞、似煙如霧之意,位于景區(qū)入口,西與陶公島隔河相望,東與湖心堤融為一體。中心巨石鐫刻著郭沫若的題詞“西子風韻,太湖氣魄”。
陶公釣磯:相傳在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改名陶朱公,偕西施隱居于東錢湖畔、伏牛山下。后人把伏牛山改為陶公山,將范蠡時常臨湖垂釣之處稱作“陶公釣磯”。
清風香桂: 景區(qū)入口旁有株百年桂樹,樹冠達數(shù)十平方米,連體三枝,胸徑各20-25厘米。每逢金秋時節(jié),這里清風送爽、桂香陣陣,故名“清風香桂”。
澄湖明月:源自“湖清月明”之意,位于湖心堤中部,是湖心賞月的絕佳之處。
霞嶼鎖嵐:以島上云氣彌漫,云霞多而得名。這里水氣蒸騰、霧氣彌漫,霞嶼就在湖中時隱時現(xiàn)、似沉似浮,好像是霧氣把小島給鎖住了一樣,故名“霞嶼鎖嵐”。
山僧呼舶:位于霞嶼島東側,與拜祭嶺隔湖相望。該處水平浪靜,是船舶??康睦硐胫?。舊時為霞嶼古渡,每有僧侶外出,在此喚舟,故名“山僧呼舶”。
二靈掠影:二靈山突兀于東錢湖中,山有古剎二靈寺和北宋時建的二靈塔。每當夕陽西下,霞光橫穿二靈塔十孔,塔影倒映湖中,這就是“錢湖十景”之一的“二靈夕照”。
典故:南宋時島上已建有霞嶼禪寺和觀音洞(補陀洞天)等勝跡。據(jù)記載:史浩之母葉氏篤信佛教,信奉觀音,久有去南海普陀山朝山進香的愿望,因年老失明,跨洋過海十分不便。史浩便召集地方上名匠在此鑿洞,建立觀音道場。
洞成,迎其母親上船,帆船在東錢湖中漂泊,聽濤聲風嘯,恰似在海中航行。三日后登霞嶼,又謊報到了“南海佛國”普陀山,了卻了老母親一大心愿,從此也就有了“小普陀”之說。
第10篇 普陀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87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139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法雨禪寺又稱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臺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nèi)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后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滴跞四?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_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歷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賜匾額“天花法雨”,于是改為“法雨禪寺”,后經(jīng)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間,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F(xiàn)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緬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后被毀。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陜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jīng),長達十余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shù)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