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詞大全

白塔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4-07-06 17:00:03 查看人數(shù):90

白塔導游詞

第1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56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21位用戶收藏,22人推薦!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jiān)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nèi)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wěn)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第2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4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69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F(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jié),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nèi),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蘭州白塔山導游詞

第3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97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129位用戶收藏,20人推薦!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nèi)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nèi);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nèi)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第4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9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分鐘,共有281位用戶收藏,17人推薦!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鄉(xiāng)曼飛龍寨子后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zhèn)3公里。 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塔為磚石結構,建于傣歷五六年(1024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有佛龕,內(nèi)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zhèn)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推薦 云南昆明石林導游詞 ·云南導游詞 ·昆明導游詞 ·西雙版納導游詞

第5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70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169位用戶收藏,17人推薦!

白塔寺約建于元代初年。相傳,成吉思汗曾致書西藏黃教薩迦派法王,薩迦派法王即派當時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這位喇嘛走到蘭州時,不幸病故。大元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為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顛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懷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白塔寺導游詞范文1

白塔寺約建于元代初年。相傳,成吉思汗曾致書西藏黃教薩迦派法王,薩迦派法王即派當時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這位喇嘛走到蘭州時,不幸病故。大元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為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顛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懷念。

現(xiàn)在的白塔,并非元代所建,而為明代重修,據(jù)《重修白塔寺記晰載:"吾蘭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剎遺址,正統(tǒng)戊辰間,太監(jiān)劉公來鎮(zhèn)于此,暇覽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宮,建僧居,永為金城之勝境。"由此可見,現(xiàn)存白塔寺,系明正統(tǒng)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為寺院,并以"慈恩"題寺額,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明代所修白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塔基,高約17米,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蕩,聲清音脆。塔的外表堊飾如雪,故稱白塔。

白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白塔寺院內(nèi),南有懸?guī)r閣樓,北有準提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shù)間,陪殿各連小亭一座,四周建筑正好將白塔拱衛(wèi)于寺院中央,整個寺院居高臨下,頗為壯觀。

自明代以后,白塔山的寺廟殿宇逐漸增多,成為宗教勝地。在白塔寺西南一帶,陸續(xù)修建了三官殿、觀音洞、藥王殿、財神殿、金山寺、禹王廟等;在白塔寺的東南一帶,興建了三教道統(tǒng)詞、三皇殿、三星殿、羅漢殿、文昌宮、魁星閣等;在白塔寺的南面,依山勢建有十王殿(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宗帝王、四殿五官王、王殿羅天子、六殿卡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三、十殿轉輪王)。這些寺廟依山勢而造,或居黃土層,或居巖崖邊,風格迥異,各具風采??上б蚰昃檬蓿瑧?zhàn)爭破壞,大部分傾圮頹廢,目前僅剩一殿。

在白塔山半山東側,有一三楹的高大牌樓,堪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牌坊陽面題額"鳳林香裊",陰面題額"秀英三臺",為清乾隆五十六年皋蘭舉人李存中所題寫。其意是:低頭俯視,山腳寺廟青煙鐐繞升騰,香氣彌漫;抬頭仰觀,白塔熠熠生輝。與皋蘭山三臺閣相映成趣。寥寥八字,俯察仰觀,前呼后應,道出了這座牌坊承上啟下的微妙,實為一絕。

白塔寺導游詞范文2

仁壽白塔寺位于四川省仁壽縣富加鎮(zhèn)奮斗村。 白塔寺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白塔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90),通高14.15米,座寬5.6米,塔身為四面五重檐,底層采用石料,其余四層用佛像青磚砌成。底層開一門,門楣上一匾書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層均三面開窗,塔均穹隆頂結構,全用各型預制佛像青磚拱砌。樓梯均一米寬的人行道沿壁螺旋狀四十余級可達頂部覽勝。

白塔寺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白塔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90),通高14.15米,座寬5.6米,塔身為四面五重檐,底層采用石料,其余四層用佛像青磚砌成。底層開一門,門楣上一匾書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層均三面開窗,塔均穹隆頂結構,全用各型預制佛像青磚拱砌。樓梯均一米寬的人行道沿壁螺旋狀四十余級可達頂部覽勝。

據(jù)聞,歷史上的白塔寺一帶風水極好。西漢時期,白塔寺所在的涌泉山群山環(huán)繞宛如百鳳朝陽,山上濃蔭蔽日,山下景色宜人。左邊的飛龍山昂首蒼穹展翅欲飛,右邊的臥虎山雄踞丘野躍躍欲撲,在地理上構成了虎踞龍盤的格局。據(jù)仁壽縣志記載,白塔寺的石壁上確曾刻有隸書體的“虎踞龍盤”四個大字。

在20__年11月眉山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材料中,對于白塔的歷史價值進行了這樣的鑒定:白塔歷史悠久,用材料優(yōu)質(zhì),塔身堅固不易風化,具有歷史性、科學性、藝術性,保存完好,具有研究價值。

仁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兩次攻占仁壽縣,曾多次到白塔寺來活動。明末清初,清王朝開始清剿邊遠反清勢力,一隊清軍追趕一群反清義士到白塔寺時,竟神秘失蹤,當他們發(fā)現(xiàn)地宮洞口后欲強行進入搜尋,由于迷宮作用清軍有去無回,為首的將領在震怒之下填塞了所有的進出洞口。

第6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326個字,預計看完需要9分鐘,共有297位用戶收藏,12人推薦!

蘭州白塔山導游詞1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園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迦派法王。當時薩迦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nèi)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jīng)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nèi);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nèi)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蘭州白塔山導游詞2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 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蘭州白塔山導游詞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參加此次呼和浩特之行的旅行團,我是__旅游公司的導游__,是咱們此次活動的全程陪同導游,大家可以叫我__,也可以叫我__。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__師傅,在我市旅游期間就由__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

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__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我好了。旅游期間,請大家認清導游旗的標志,牢記我們的車牌號,_____,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游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么問題和要求請盡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后祝大家這次旅游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現(xiàn)在,我們即將前往呼和浩特白塔,作為呼和浩特的代表性古建筑,白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信此次參觀帶給您的收獲一定會遠超您的預期!最后,請大家到達白塔后,一定要維護建筑內(nèi)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不要亂扔垃圾、亂涂亂畫、以及使用閃光燈拍照,謝謝配合!

在參觀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之前,我們先要到一個村落,這個村落的名字叫添密灘,大家現(xiàn)在看這座村子可能感覺很普通,但是在過去,這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在十九世紀末,這里的客店幾乎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而且還有高大的圍墻,各位游客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這里還有一 些圍墻的遺跡。從添密灘再向北走約二十里就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F(xiàn)在請大家上車,我們即將前往白塔。

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就是呼和浩特的白塔,這座塔有七層,高二十丈,換算成現(xiàn)在的通用單位米的話,大約是六十七米,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臺基是一個蓮花的形狀,上面還雕刻著人和動物的各種形狀,美麗精致,栩栩如生。可能在我們團中的一些游客游覽過北京天寧寺的那座高塔,那座塔已經(jīng)可以說是非常壯觀,但事實上,我們面前的白塔比天寧寺塔還要高出一截。我們現(xiàn)在距離這么遠已經(jīng)可以看出白塔的龐大了,我們現(xiàn)在走近看看,是不是能夠更加深切的體會出它的宏偉壯觀了呢。據(jù)俄國人波茲德涅耶夫估計,這座塔的高度有四十俄丈高,約等于85.36米,足見其高大宏偉。白塔各層的高度是完全一樣的,總體可將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塔基。第二是由一層層塔檐分隔開的七層塔身。第三個部分是塔頂。

我們先來看塔基,塔的基座是圓的,形同古時佛像身下的蓮臺。再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每層塔身都是八面體,而與塔身高度相比之下顯得似乎有點扁平的瓦蓋塔頂則又是圓形的。

根據(jù)入口來看,塔的'正面朝南,下面兩層塔身各塑有十六尊坐著的佛像和立著的金剛。這些雕塑也可謂是巧奪天工,惟妙惟肖,非常的精美!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層,第一層的南面是正門,正門上方的白色大理石板上刻著六個篆字即“萬部華嚴經(jīng)塔”,這是白塔的另一個名字。各位游客可以走近一些,仔細的欣賞一下這幾個字。在白塔初建成的時候,正門前曾有過用磚頭和花崗石石板砌的臺階,但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這些臺階倒塌,磚頭和石板也都被附近的農(nóng)民陸續(xù)拿光,而且正門離地又太高,因此在那時沒有任何辦法能進入塔內(nèi),從而也就無法看到塔里曾被塔里的那些題詞了。

而今天我們沒有了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修葺一新的白塔,過一會兒,我們就要登塔了。下面我們繼續(xù)參觀白塔的其他部分。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白塔上雕刻著許許多多巨大、精美的浮雕,還有顏色不同、砌法多樣的磚塊和石塊,大家再向上看,上面還有裝飾奇妙、凹凸有致的塔檐,我們再看白塔的腰線,會發(fā)現(xiàn)上面裝飾著一些具有情節(jié)的雕塑,向我們傳達著那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日?;顒?。

大家再看這面墻,上面刻著萬部華嚴經(jīng)中的名言,包含了大到世界,小到我們個人人生中所蘊含的哲理。而且當您把目光投向地面上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這些裝飾的陰影在整個巨塔樸素的畫面上又是那樣地濃淡適宜,參觀完了這一切,您是不是已經(jīng)被美麗雄偉的白塔深深吸引了呢,但是白塔的美麗不光是外在的,作為呼市的代表性古建筑,內(nèi)在美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請隨我進入白塔,去探索一下它塔中的天地吧! 沿著塔里的階梯我們可以登上最高層,大家在走的過程 中可以注意到階梯兩側刻著審閱所刻經(jīng)文者的姓名。這些文字篆刻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金代世宗時期,所以也可以算是歷史久遠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的參觀白塔,請各位游客結伴而行,不要走散了,一定要注意安全。

眼看我們此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__我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常言道“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終有別”。在此,我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對我工作的支持。短短幾天時間,大家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謝謝大家的合作!在幾天的游覽過程中,若有不盡人意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您的意見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議將是我們改進的目標。在返程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處,還請多諒解。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再來我市,欣賞我們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一年四季的美景等著您,到時__我再來給各位當導游。最后祝愿大家一路平安!合家歡樂!身體健康!

第7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79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296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xx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lián)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于薊縣西關口北面,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遼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據(jù)說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zhì),集我國木結構建筑之大成,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閣內(nèi)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nèi)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nèi)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nèi)的著名旅游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區(qū)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nèi)藏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nèi)曾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shù)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殿內(nèi)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nèi)朱門綠瓦,佛壇高筑,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nèi)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于"十年動亂"之中?,F(xiàn)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tài)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于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tǒng)佛教藝術與現(xiàn)代造型藝術于一體。

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xiàn)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xiàn)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tài)都有變化,都有聯(lián)系,仿佛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tài)美,又富有音樂。

第8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60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78位用戶收藏,21人推薦!

朋友,你了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東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后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yè)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余的人,他們十分富裕。余家公子在朝廷當官。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蝎。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jīng)過這里,百姓們向他訴說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并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余家院。老者說完就走了。不久,余家公子被罷官。余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huán)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著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站在這里,不由得感嘆,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征。

第9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0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77位用戶收藏,21人推薦!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構,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jīng)塔心盤旋至頂,塔內(nèi)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志》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jīng)歷8次保養(yǎng)維修。

現(xiàn)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控制地帶,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第10篇 白塔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72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44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yōu)美,結構協(xié)調(diào)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涂雕,塔內(nèi)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說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致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yǎng)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白塔導游詞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白塔信息

  • 白塔導游詞
  • 白塔導游詞90人關注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 ...[更多]

詞大全熱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