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詞大全

城墻的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4-03-15 12:24:02 查看人數(shù):89

城墻的導游詞

第1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99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8分鐘,共有154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諸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遙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xiàn)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xiàn)在這座平遙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拓跋陶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平遙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遭受戰(zhàn)火的破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shù)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城內(nèi)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精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遙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惠濟橋)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傅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遙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帶游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遙古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墻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zhàn)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后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wèi)城門而設立的。城門是城墻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了甕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wèi)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shù)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有的甕城門并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zhàn)經(jīng)驗中總結出來的。

大家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么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帝廟。關帝是武圣人.把關廟修進甕城里,卻是平遙人的獨特創(chuàng)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墻參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zhàn)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墻上的臺,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臺。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jīng)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

(帶游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臺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墻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做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上還修筑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zhàn)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墻每閑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墩臺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衛(wèi)城墻的。我們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彎機,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來,因此守城的士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城墻腳下反麗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臺.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wǎng),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塌臺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干遙古城除了具備這些共性持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城墻本是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平逗人卻偏偏喜歡給抹上一層濃濃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樓修在丁城墻東南角上(指形狀獨特的魁星樓)。據(jù)統(tǒng)計,古城上共有3000個垛口、72廢敵樓,那是象征著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乎遙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jù)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門,南門似頭,城門和甕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甕城外門拆而東向,好儡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甕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xù)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們剛才進來的下東門甕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伯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后腳牢車地拴在城東lo公里的麓臺塔上,把這條腿都拉宜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shù)囊粚γ髁恋难劬?。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座高踞眾屋之上的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相壽字,它充分體現(xiàn)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這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了。

乎遙城內(nèi)文物眾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蓋琉璃的建筑,就是城隍廟、財神廟建筑群,近處觀看,可以見到它館角高挑、群昂飛動、油漆彩繪的壯麗景色。在它附近很顯眼的那座現(xiàn)代大樓是平適中學教學樓。文廟大成殿就在校園內(nèi),從這里看不清蔑。為保護原來的風貌,古城中一般是不準建樓的,干迢人卻為學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學樓,足見對教育的重視。平迢中學也不負眾望,一直以優(yōu)異的成績保持著這所省級重點中學在省內(nèi)的領先地位

一個我們山西導游非常熟悉的平遙人,來過山西的游客你一定見過這位老先生,滄桑的外表下是一顆火熱而至誠的心,樂觀的性格也一定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把他也請到這里,尊稱他為“平遙旅游形象大使”如果您來過這座北方魅力小城,希望老先生可以勾起你的回憶,如果您還沒有來,那就別猶豫了,背起您的行囊,平遙古城歡迎您!

第2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3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52位用戶收藏,13人推薦!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

陜西西安明城墻的導游詞范文

第3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41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41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西安城墻導游詞1

西安城墻景區(qū)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現(xiàn)存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后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 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 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tǒng)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筑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明代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nèi),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西安屬季風氣候,春秋兩季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最適合出行。7、8兩月太熱,不適合游覽,如果是夏季,盡量選擇早晨或者落日后上古城墻。

西安城墻導游詞2

西安城墻,是古都西安的標志性景觀?,F(xiàn)存的城墻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城墻。城墻總周長約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包括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設施。

目前西安城墻共有八處可以登城,分別是:東門(長樂門)、南門(永寧門)、西門(安定門)、北門(安遠門)、含光門、文昌門、和平門、尚德門,游客可以就近登城。其中南門是西安城的迎賓門,也是游客選擇最多登城的一個門。

除了步行,在城墻上騎自行車是一種很不錯的游覽方式,在騎行中,你會有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目前在東、南、西、北等四門都有租借自行車服務,騎行結束后在上述任一門都可以返還自行車(景區(qū)規(guī)定會有變化,建議租借時再咨詢確定)。同時這四個門還提供觀光車環(huán)繞服務,你可以乘坐觀光電動車,在城墻上繞城一圈,全程約50分鐘。

在西安城墻游覽,還有機會觀賞到一些特有的演出活動,如仿古開城儀式展演、城墻民俗展演,演出地點都在南門。

西安城墻導游詞3

西安城墻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自1983年開始的環(huán)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墻為主線,輔以環(huán)城綠化,護城河環(huán)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huán)城公園。

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為游客直觀了解古代戰(zhàn)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

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城墻環(huán)于西安城四周,固若金湯,氣勢不凡。登上城樓,既能俯瞰西安風光,還可以在城樓上騎單車,觀看城樓上的精彩演出。

看過"西安城墻導游詞 "的還看了:

1.西安城墻景點導游詞

2.關于西安城墻的導游詞

3.西安古城墻導游詞

4.關于西安風景的導游詞

第4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3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37位用戶收藏,23人推薦!

西安城墻英文導游詞

all visitors:

china has hundreds of ancient city wall, which with the biggest scale of ancient city wall in beijing, nanjing and _i'an, but beijing, the ancient city wall of nanjing has been destroyed or badly damaged, and was founded in the year 1370 of ancient city wall of _i'an so far are still intact. japanese emperor's visit to _ian, put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qin terracotta pit can not, they boarded the 600 years ago westgate tower built in the, a taste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majestic appearance. please follow me to visit the ancient city wall of _i'an.

for visitors, these days we have been in the garage or enjoy the sunset in the dawn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s are colorful and ancient deep. now we come to the foot of the wall, please go to the city wall tour.

you must want to know wha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city wall is. the word "city wall" wa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 word "city". "city" according to the "shuowen" e_plains,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sheng", "sheng" is satisfied that the people, s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city" is soil around the people and country, which leads to the walls of righteousness. known as the backbon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the great wall city" yu, is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wall. just lat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word "city" also contai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day's city. "city" first appeared in the zhou dynasty of jin wenzhong, see the physical embodiment of the military use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from the shape. military role of walls is protecting private ownership, and in ideology, wall body size and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strictly reflect. obviously the ruler is to create the wall, use it to protect themselves, that paul. now we see the walls of _i'a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wall construction history. it from the ming hong wu for three years (year 1370) zhu yuanzhang, issued an edict to repair the city to start, to hong wu eleven years (1378 ad) completed, which lasted 8 years is in the capital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imperial city building e_pansion and, after successive repairs, basically maintained complete feudal society the walls of the building appearance, reflect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ncient fortification technology.

fellow tourists, then the city wall of _i'an in the end how much it. its structure is how? according to estimates, _i'an city wall circumference of 11.9 kilometers, the east wall 2590 meters, west wall 2631.2 meters, south wall 3441.6 meters, north wall 3241 meters. such a scale is relatively rare at home and abroad.

we saw the walls built outside the four guard gates of the town, called the urn. the so-called urn, meaning for the enemy once inside, will be the barbican wall above the attack from all sides, like bottled up, unable to escape. wengcheng also built a guard in the town, called the goat horse. ancient gate kai has closed the stipulated time, shut the gate after has not been returned to town can be together with holding his sheep, drive the horses into the sheep in oklahoma city and modern city park area rest, waiting to open the gates to the city. _i'an city has been completely destroy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sheep. remember in 1986 in _i'an city andingmen (simon) barbican outside the north about 17.5 meters place found sheep oklahoma city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doorway, 5.5 meters long, 2.4 meters wide. now we can see the gate wengcheng lateral repaired sheep macheng, wall 198 meters long, 9.5 meters high.

第5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15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282位用戶收藏,30人推薦!

西安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qū)。廣義的西安城墻包括西安唐城墻和西安明城墻,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墻。下面是關于西安古城墻導游詞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西安古城墻導游詞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cè)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cè)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第6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99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3分鐘,共有281位用戶收藏,26人推薦!

西安城墻導游詞范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cè)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現(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00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第7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1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28位用戶收藏,20人推薦!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

第8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79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2分鐘,共有164位用戶收藏,16人推薦!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___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___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cè)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___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___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___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第9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16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10位用戶收藏,20人推薦!

西安城墻又稱西安古城墻。廣義的西安城墻包括西安唐城墻和西安明城墻,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墻。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國家aaaa級景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qū)。

西安明城墻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從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墻已經(jīng)有 1400 多年的歷史,從明初擴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西安古城墻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城墻有主城門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墻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qū),先后新辟了數(shù)十座城門,至今西安城墻已有城門18座。

第10篇 城墻的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32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190位用戶收藏,20人推薦!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cè)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cè)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城墻的導游詞

諸位游客,大家好。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遙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城墻信息

  • 城墻的導游詞
  • 城墻的導游詞89人關注

    諸位游客,大家好。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 ...[更多]

詞大全熱門信息